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建国60年来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重大发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9/30 23:56:39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大突破,其结构形式是外墙采用预制壁板(墙板),内墙全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墙体,楼板为预制空心楼板,内隔墙为加气条板,这种结构体系施工方便,进度快,基本上没有抹灰作业,可以大大缩短工期。后来由于商品混凝土的迅速发展,为了降低成本,逐步演变为内外墙体全现浇,楼板也取消预制采用现浇。这种钢筋混凝土全现浇剪力墙结构体系,采用大模板施工工艺,一直沿用至今,尤其在住宅、宾馆和饭店等工程中更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该体系虽然采用了大批混凝土的现浇工艺,但由于预拌混凝土及泵送技术等的持续发展,也充分体现了工厂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成为发展工业化施工的一条重要途径。

  3、模板、脚手架工程有较大发展

  20世纪50年代,建筑施工基本上都采用杉木脚手架和木模板,因为当时我国钢材非常紧张,木模板一直沿用到70年代中期。模板工程所用的支撑系统、木龙骨、模板面板分别采用了10cm×10cm,5cm×10cm方木,面板采用1.5cm厚的木板(锯材),梁、柱采用5cm厚板以节约木材。60-70年代还充分利用短、残木料拼成小型定型木模板周转使用,在这期间极少使用钢模板或钢支柱。直到1976年出现了北京“前三门”40万m2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大模板施工体系后,才开始采用钢制大模板,不久又从日本引进了“组合定型小钢模体系”,由2.3-2.5mm厚的钢板制成,宽度分别为100mm,150mm,200mm,250mm及300mm,长度分别为600mm,900mm,1200mm,1500mm及1800mm,四边框肋高为55mm。从80年代初开始引进,一直沿用到90年代,这种小钢模使用方便,周转次数多,耐久性好,易于拼装,可用于楼板、梁、柱等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与钢大模配套使用,颇受欢迎,但其最大的缺点是拼缝太多,模板整体刚度不理想,成型后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表面平整度差。因此,80年代末开始研究试用600mm宽的中型钢框木面板的中型定型组合模板,90年代初开始大面积推广,大大减少了拼缝,从而使钢筋混凝土构件表面平整度得到了控制,很受欢迎。由于木胶合面板容易损坏且与钢框接合不牢,逐步又将木面板改为全钢中型定型组合模板,一直维持到本世纪初。随着“项目经理部”成立,项目核算出现,项目部为获取较好经济效益,不愿花巨资购买价格高的定型钢模,而愿意采用低价的木质多层板及方木来制作模板,这样工程完工即可摊销完,因此,近几年来木模板又卷土重来。现浇楼板模板的立柱从80年代中期开始普遍采用了钢管,有专用模板立柱,或利用碗口脚手架、扣件钢管架(当层高较高时采用)做支撑杆件,端头设有可调节的丝口调节器。80年代初及90年代个别工程还使用了“飞模”,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得到推广应用。从90年代开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核心筒部位还成功地采用液压提升模板,效果较好,但未能大面积推广。

  北京在上世纪50年代脚手架工程都使用了杉篙脚手架,60年代初,个别工程采用了钢管扣件脚手架,因投资大用不起,未能大面积推广。当时推广采用里脚手(有立柱式及平台式两种)解决砌砖脚手架。外装饰施工采用挂架(有单层和双层两种),后来还出现了“桥式外脚手架”(结构施工用)和从屋面悬吊下来的用钢管扣件临时组装成的吊架(后逐步发展成为电动吊篮),主要解决高层建筑的外装修施工。总之从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基本上处于不搭或少搭外脚手架,用各种简易架子来代替。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