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项目执行 >> 质量管理 >> 正文
合理使用水泥确保混凝土的工程质量
作者:佚名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1-12-31 12:47:34

  引 言

  在我国基础设施和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混凝土已成为应用面最广、应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1998年我国水泥产量已达5.3亿t,以每立方米硅水泥用量0.25 t计,该年度全国混凝土浇筑21亿t。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今后混凝土的用量还会不断增加。

  当前我国相当多的混凝土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全国恶性工程事故不断,而尚未暴露出来的质量隐患则更是令人担忧。建筑物结构设计要求的目标使用期一般都在50年以上,那些关乎结构安全的质量隐患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为后人埋下无数祸根。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越来越认识到:工程质量必须“标”、“本”兼治。笔者多年从事结构设计和建设监理工作,经常深人施工现场。在工程实践中体会到水泥的确堪称混凝土工程质量之“本”。现提出几点个人意见供水泥生产主管部门、科研单位和制定设计、施工、建材规范以及建设主管部门的有关人员参考。

  1.改变“回转窑水泥不足立窑补”的现状确保工程质量

  试验结果表明立窑水泥与回转窑水泥配制的硅在质量稳定性、耐久性、施工适应性及力学性能方面是有差别的,立窑水泥的各项性能明显不如回转窑水泥。历史原因造成了目前我国立窑水泥生产过剩,回转窑水泥产量又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然而,近些年我们却从未听说有哪个工程因缺水泥而停工。很多工程的结构关键部位由于一时买不到回转窑水泥或因某些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而有意使用了(或部分使用)立窑水泥,加之目前我国建筑材料准用制度不健全,便给一些不合格的立窑水泥有可乘之机,为混凝土工程质量留下了隐患。

  1997年以来,笔者托同行在全国各地对数十例因材料引起的工程事故做了一些调查,问题大多出在水泥上,几乎又全是立窑水泥,教训是深刻的。

  从结构设计的角度看,设计人员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仅对硅的强度(等级)提出明确要求,至于采用何种水泥配制混凝土则由施工单位决定。由于目前我国建筑材料准用制度尚不完善,建设监理无法根据法规来限定出自不同厂家水泥的使用范围。用于检查结构件质量的硅试件(现场浇筑时取样)需养护28 d才能测试,而施工进度又不能耽搁,因此监理人员实际上是“事后”检查硅工程的质量,很难做到“事前”控制。举一个典型例子:某一高层写字楼的施中,设计要求底层柱需用C60混凝土,但现场批量留取的试件在28 d后测试的结果为:绝大多数不能达到C60强度,事后查明是由于采用了质量不过关的立窑产水泥。此时该处混凝土已浇筑了数百立方米(2层)。后采取柱截面外扩补强措施处理,不仅耽误了工期,还影响了建筑物伸用寿命。施工单位为此付出了经济代价。

  笔者认为,混凝土工程质量,首先要抓水泥质量。有关调查材料表明:我国目前优质立窑水泥熟料的年产量约在6000万t左右,但持有生产许可证的立窑厂家年总产量却有4亿t。由于优质水泥产量的严重不足,使得非优质甚至劣质的立窑水泥大量占有市场并用于结构关键部位。因此,大力发展工艺先进的窑外分解新型干法生产技术,按照三部委的已定方针尽快淘汰工艺落后、质量不稳定、能耗高、污染重的土立窑和小型机立窑是当务之急。“回转窑不足立窑补”的状况必须改变,如果不解决当前水泥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混凝土工程质量的“根治”无从谈起

  2.选用水泥必须考虑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由于混凝土建构筑物要求有足够长的使用寿命,因此硅的耐久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把耐久性作为衡量混凝土质量的首要指标,他们或者编制关于结构耐久性的设计、施工专项规范或者推出一些指导性文献、手册等。

  水泥品质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就是用优质立窑水泥(#525)配制的硅,其抗渗、抗碳化、抗海水腐蚀性能亦均不如同标号回转窑水泥,抗冻、干燥收缩、钢筋锈蚀等与回转窑水泥相近。而采用烧粘土作混合材的#425立窑水泥则对硅的耐久性能非常不利。值得注意的是:用立窑烧制熟料,由于窑内通风条件差,热力强度不如回转窑,且窑内热工制度不稳定,物料受热不均匀,难免出现熟料轻烧、欠烧等现象,故熟料质量波动较大。目前我国能够生产#525优质水泥的机立窑厂家并不多,而能生产质量稳定性上能与回转窑水泥相近的厂家则更少。因此,质量不稳定的立窑水泥将在实际工程中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在实际工程中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必须进行“事前”控制。等到建筑物在使用阶段出了问题再去弥补,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但遗憾的是: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o一89)仅在构造措施和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验算方面考虑了结构的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