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行业聚焦 >> 铁路 >> 正文
广州地铁的新技术应用与创新
作者:卢光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3-7-4 19:04:30
,创造了提前开通的前提条件。

  我们注重工程前期工作,在设计阶段,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优化建筑设计,改善线路和周边的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施工阶段,积极稳妥地采用先进施工方法,保证顺利穿越珠江,顺利穿越五个地质断裂和溶洞地区;并注意及时解决在十分复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下修建地铁隧道、车站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在设备采购阶段,积极稳妥地采用技术含量高、安全节能、环保的成熟设备,保证各机电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在机电安装阶段,注重解决各机电系统内和系统间接口技术问题,保证单机设备、单个系统的先进性和整个系统整合后,整条线路的技术先进性的统一。

  1、成功研制和应用刚性接触网,填补国内空白

  我们自主组织进行科技攻关,成功研制刚性接触网。和传统的柔性接触网相比,刚性接触网不仅大大改善了二号线地铁列车不间断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而且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填补了该项技术的国内空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轨道交通的技术进步,这不仅对于国内地铁建设,而且对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建设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广州地铁二号线地下区段全部采用刚性接触网供电方式,并一举取得圆满成功,使这种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占用空间小、受力条件好,无断线之虞、维修工作量小、弓网受流特性好、国产化率高等诸多优点的供电方式,在此后国内地铁新线的设计中被广泛的采用,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刚性接触网造价比传统的柔性接触网降低15%,由于国产化研制成功,实际造价比进口同类刚性接触网节省近60%。同时,维修人员的配备可比柔性接触网减少50%以上,刚性接触网每年维修费用仅为传统柔性接触网的1/9。

  2、国内首次成功应用站台屏蔽门技术,做到安全、节能、环保、美观

  地铁二号线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第三代屏蔽门系统,这也是国内第一条采用屏蔽门系统的地铁线路。站台屏蔽门系统安装在站台边缘,将站台区域与隧道轨行区完全隔离,减少了站台区与轨行区之间冷热气流的交换,减小了车站供冷系统的负荷,降低环控系统的空调能耗(约20%);屏蔽门系统的设置防止了乘客掉下站台,节省了车站管理人员;屏障了列车运行时的噪音对车站的影响,消除列车活塞风对站台的影响,改善了地铁车站的空气质量,保证了乘客候车的舒适度;此外,设计精美且具有时代感的站台屏蔽门,不仅可以增加乘客在站台候车时的安全感,而且给车站也增添了明快的色彩,美化了车站的装饰效果。

  3、在国内地铁首次应用集中供冷系统新技术,节约投资、节能、环保

  根据广州地铁二号线线路特征和线路周边的环境条件,有效解决车站供冷设施布置难、对地铁车站周边影响大的问题,将集中供冷技术成功应用于二号线地铁车站供冷系统中,因地制宜,设立集中冷冻站和利用自然冷源,并攻克长距离高效率冷冻水输送等技术难题,避免了在闹市区地铁车站设冷却塔给周边景观带来的不利影响,美化了环境;同时减少了车站环控机房的面积,降低了车站的规模,减少了土建成本,较大幅度地降低了能耗。

  另外,广州地铁二号线集中供冷系统还具有以下优点:采用变频节能技术,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设备集中管理,便于运营维护;利用自然冷源,体现节能和环保意识。

  4、自动售检票系统成功应用非接触式全IC卡技术,引领专业发展方向

  为实现多条地铁线路之间旅客的不检票换乘,并达到快速输散旅客的设计要求,降低运营成本,并配合政府要求的城市公交“一卡通”工程建设,地铁二号线采用了非接触式IC卡自动售检票系统,与广州公交“一卡通”系统兼容,并且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非接触式IC卡单程票代币(Token)模式,代表了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对已投入一号线运营使用的磁卡系统进行了IC卡技术改造,实现了一、二号线之间的不检票换乘,并且为今后轨道交通新线之间的不检票换乘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此项新技术,是世界上首次在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中成功应用,堪称自动售检票技术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5、复合地层盾构施工技术成功地应用

  在全面总结一号线盾构隧道施工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突破传统思路,在广州地区复杂的地质条件下采用盾构技术成功穿越珠江;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了宽度1.5米的盾构管片;隧道管片接缝防水设计采用了性能优越的进口EPDM弹性止水条,进一步提高了地铁盾构隧道的防水效果;施工中采用了德国VMT公司研制的同步激光自动导向系统SLS-T进行施工测量,免去了测量对施工的干扰,提高了隧道施工精度;研制出新型盾尾同步注浆配合比,成功应用胶结材料盾尾同步注浆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在复合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